視頻加載中,請稍候...

自動播放 






play
紀錄片《互聯網時代》




play
《互聯網時代》第三集




play
《互聯網時代》第四集



向前
向後




 在美國西海岸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採訪“互聯網之父”倫納德·克蘭羅克。
  8月25日晚9點,大型紀錄片《互聯網時代》的製作團隊近40人對著電視簇擁一堂,屏息等待他們耗時三年的作品首播。自從在中央電視臺財經頻道黃金時段播出後,該片收視率一路飄紅。
  據該片總製片人張政介紹,第一集《時代》播出後,當晚網絡視頻點擊便超過10萬次。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信息司副司長安筱鵬說:“看這部紀錄片我覺得很激動,它特別深刻、透徹!這對整個中國社會理解信息化、推動現代化,都會產生積極影響。”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特聘導師、互聯網學者段永朝說:“這部片子既可看到時代的變遷,又可看到中華民族在其中處於一個什麼樣的位置,以及怎樣展望它的未來。除了震撼,我想不出更多詞來描繪我的感受了。”
  今年是中國接入國際互聯網20周年。《互聯網時代》是中國第一部、也是全球電視機構首次全面系統解析互聯網的大型紀錄片。央視財經頻道10個攝製組歷時3年,奔赴14個國家,採訪了近200位互聯網各界重要人士,包括對7位年近九旬的“互聯網之父”搶救性採訪。
  “我們用10集的篇幅,每集50分鐘,講述互聯網會給整個人類帶來什麼。”該片文化顧問兼創作指導麥天樞說。據悉,10集分為《時代》、《浪潮》、《能量》、《再構》等, 呈現了互聯網帶給人類經濟、文化、社會、政治、人性等各方面的深層變革,並力圖探尋變革背後的本質,展望互聯網未來的可能及對人類文明的深遠影響。
  還有什麼選題比互聯網更重大?
  2011年9月,在央視一次重大選題討論會上,副台長、《互聯網時代》總策劃、總監製魏地春指出:“互聯網深刻改變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作為一個國家級媒體,還有什麼比解析互聯網這樣一個關乎全球生活的話題更重大的呢?”
  這個任務隨即陸續落在了前財經頻道綜合部主任張政、《經濟與法》欄目製片人石強、央視高級記者兼中國紀錄片學會理事孫曾田的肩上。張政任總製片人,石強、孫曾田任總導演。三人很快組織起頻道內外幾十個得力干將,開始了長達3年的徵程,並請來此前曾指導過《大國崛起》、《公司的力量》等多部大型紀錄片的著名文化學者麥天樞任顧問。
  互聯網的本質是什麼?這個題目顯然過於複雜龐大。張政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當時大家感到創作有“六難”:第一,題材本身尚無可參考的完整思想體系和學說;第二,無處不在的深度變革,難以歸納、提煉;第三,“網”不可見,鏡頭上沒有直接面對的目標;第四, 專業性高,普通受眾較難理解;第五,互聯網日新月異,未來較難把握;第六,國外在互聯網產業和研究領域都走在前沿,中國人來做這部面向國際的片子更加不易。
  經過數輪思維碰撞,片組最終決定,“既要立足互聯網,又要離開互聯網談互聯網,做一部超越專業、技術、行業,有文化和社會思考價值的作品。”
  石強回憶:“建組之初,片名擬定為《互聯網·中國》;隨著主創團隊的不斷碰撞,又改為《互聯網》;最後,魏地春副台長確定將其更名為《互聯網時代》。”
  “這個題目表達了它真正應有的內涵,我們要描繪一個龐大而複雜的命題:描繪‘互聯網時代’。”
  不能只關心怎麼拿互聯網賺錢
  這是怎樣一個時代?
  《互聯網時代》第一集題目為《時代》。麥天樞說:“一個新時代確實來了。”
  在石強看來,一部500分鐘的紀錄片,並不能全面回答關於“互聯網時代”的所有問題,但引起思考比給出答案更重要。“對一個問題最好的答案,就是能夠不斷地追問這個問題:互聯網時代到底是什麼?”
  中國互聯網協會前任理事長、年已八旬的中國科學院院士胡啟恆在看完第一集後,非常激動:“這部紀錄片可能是中國對世界互聯網所貢獻的第一個拿得出手的東西!”
  胡啟恆對片中一處解說詞印象深刻——“所有的你都讓我變得更強,所有的我都讓你變得更加有效。”她認為,這是對互聯網技術內涵最好的解釋;每一個人都是創造者,這個時代是大家共同創造的。
  在某種程度上,這部紀錄片帶有啟蒙性質。石強認為,面對即將迎來大變革的互聯網時代,絕大多數中國人卻只看到了眼前的熱鬧和利益。他希望通過該片,引動國人對互聯網的理解走向更加系統和深刻,引動對互聯網時代的規則與秩序、生存方式等方方面面的思考。
  孫曾田說:“中央提出,信息化是事關國家安全和國家發展、事關廣大人民群眾工作生活的重大戰略問題。但是,許多人對互聯網的理解還停留在初步階段。具體而言,就在於人們只把互聯網視作一種工具或商業模式,關心的是怎麼拿互聯網賺錢。”
  石強借用片中美國學者凱文·凱利的一句話評價道:“人們總是在問明天是晴天還是下雨,卻很少關心下一個季節是什麼。”
  從“網絡大國”到“網絡強國”還有多遠
  截至2013年,我國互聯網普及率已達45.8%,網民數量世界第一,已成為名副其實的“網絡大國”。但從“網絡大國”到“網絡強國”,中國還有多遠的路?
  中國互聯網協會副秘書長石現升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第一,在互聯網核心技術層面,我們還遠未能起到引領作用;第二,我國還沒有出現在全球範圍內有影響力的互聯網平臺;第三,我國的互聯網基礎設施還跟不上,信息化程度亟待加強;第四,我國還沒有培育出成熟的互聯網文化環境。”
  麥天樞認為:“中國一定會成為互聯網強國。因為中國十幾億人口品質的提升,是整個人類品質的提升。”
  《互聯網時代》第三集《能量》中的一句解說詞這樣說:“一個國家民族能為人類生產線提供多少全新的構想,已經在轉化為全球民族國家競爭的新的疆域。高低優劣,正是強弱盛衰。”
  “互聯網進入中國恰逢其時,這是歷史的偶然也是必然。”石強說,“在農耕文明時代領先、在工業時代落後的中國,在互聯網時代能與世界幾乎同步,這是因改革開放之幸。”
  “互聯網時代,人口數量變成了極富價值的元素,這恰好形成了中國的優勢。”對“互聯網強國”的藍圖,石強說:“舉個例子,一個國家在本土誕生大型互聯網公司的基礎,中國全都具備:人口基數、人口教育程度、經濟發展程度、統一的文字語言。”
  但該片也敲響了警鐘——成為互聯網強國,這絕非技術問題。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採訪時,幾位主創均提及了第九集《世界》里的一句解說詞:“整個中國社會都需要為中國的互聯網譜寫全新的軟件。”
  互聯網是反腐武器
  《互聯網時代》第四集《再構》的主要內容是:互聯網解構並重構著社會結構,深刻影響著各國政府的執政理念和施政方式。
  互聯網具有天然的“去中心化”特征。《再構》解說詞描繪道:“人類社會一經誕生,就有金字塔一般由層級堆累起來的醒目中心。在互聯網時代,金字塔塔頂上的那塊石頭,已經可以輕鬆地觸摸它基座最深處的那一粒岩石,不論哪一個位置上的石頭,都擁有了新時代的上帝之手。”
  在麥天樞看來,從《再構》可引申出一個深刻課題:“如何既推動互聯網事業的蓬勃發展,又維護社會秩序的長期穩定,這將檢驗一代甚至若干代各國政治家。我希望中國能理性、安全地邁入互聯網時代。某種程度上,發展的安全比發展的快慢更重要。”
  “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各國,在互聯網時代都面臨著社會財富的重新分配。信息傳播技術創造了絕對少數也不能被忽略的可能,每一個聲音都面對著世界,每一滴水珠都等同於大海。這就要求政府必須有與之匹配的執政智慧,修補社會機制。”麥天樞說。
  在當下改革進入深水區、反腐進入攻堅戰的背景下,麥天樞觀點鮮明:“互聯網是互聯網時代反腐敗的最好武器。”他指出,互聯網要求高度透明,不透明的既得利益群體是它的天生敵人。“一個腐敗的社會不可能有持續澎湃的創造力,公正透明的社會才會鼓勵年輕人走正道,努力創新、創造。”他強調,“中國必須為互聯網時代的科技發展創造良性規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xc90xcrul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